旅游景點
繡湖 在義烏人的心目中,有著極為重要的地位。義烏許多人背井離鄉,在外面工作、生活多年,但他們永遠不會忘記義烏地域文化的象征——繡湖和大安寺塔。臺灣國民黨副主席蔣仲苓,是義烏蘇溪鎮蔣宅人,他離別家鄉52年后回鄉探親。在車上,他一個勁地問:“義中前的繡湖還在嗎?繡湖邊的大安寺塔還在不在?”可見繡湖和大安寺塔已成為他心目中家鄉的象征。
繡湖又名繡川,位于義烏市人民政府西側。原是一個很大的湖泊,有數頃之廣。四周群峰環繞,云霞掩映,景色如繡,所以取名為繡湖。
宋元期間,家鄉人民喜愛這個風景秀麗的地方,就在湖邊建造亭臺樓閣,種植花草樹木,使繡湖成為義烏著名的風景點。據說有二十四處景點。正統年間,知縣劉同,縣丞劉杰、會同龔永吉、朱肇等人在繡湖邊飲酒賞玩。酒過三巡,詩興大發,就把繡湖風景概括為繡湖八景:驛樓晚照、煙市曉鐘、花島紅云,柳洲畫舫,湖亭漁市,畫橋系馬、松梢落月、荷蕩驚鷗。他們創作了大量的詩篇歌詠繡湖八景,并會集成冊,留傳至今。
以前,繡湖邊基本上是農田。湖邊有東、西、中三條水渠,根據各戶田畝均分,以免農民因灌溉用水爭斗。東邊水渠灌溉二十戶二百四十二畝,中間水渠灌溉三十戶七百七十五畝,西邊水渠灌溉二十七戶三百四十三畝。
因江河挾帶泥沙流入繡湖,容易淤積,歷朝歷代曾多次疏浚。宋朝紹興十三年,知縣將繡湖定為放生池,禁止采蚌捕魚,并率領民眾興修水利,灌溉農田。淳熙年間,因為春夏多雨,水渠流灌難以渲泄,縣丞吳沃就在渠口建造了水閘,并在上面修建了石橋。開禧二年,縣丞吳衍,景定五年,知縣林桂發都曾治理繡湖。之后一直無人管理,繡湖淤積,一遇干旱,湖水干涸,莊稼缺水灌溉,遂成災年。
洪武十一年,山東曲阜人孔克源擔任義烏知縣,政通人和,百廢俱興。他親自來到繡湖之濱,看著急待治理的繡湖,嘆息道:“沒有繡湖之水灌溉,農民如何種田!治理繡湖難道不是縣令的職責嗎?”回到縣衙后,他與同事們商議,召集八鄉二十八都的鄉民,興修水利,疏浚繡湖。他們把繡湖四周分成幾個地塊,每個鄉負責一塊,邊上插上小旗,互相之間不會混淆,而且可以開展勞動競賽。
開工那天,鄉民們挑著畚箕,背著鋤頭,干勁十足??卓h令生怕鄉民們過于勞累,就命令湖邊人家準備了酒水、點心犒勞大家。在大家的努力下,共花一萬二千余工,終于完成了治理工程。
湖的北邊原是一條大路,因為繡湖日夜沖刷,有的地方已經塌陷了,大家用大石頭駁岸,加寬了路基。湖的南面原有一條小路,可以通行,湖邊人家把雜物倒進湖里,湖面被掩埋了幾十米,這一次全部挖出來,恢復原來的樣子。挖出來的土在湖邊堆成了一座小山。說也奇怪,自從開始疏浚繡湖后,天氣晴好,即使下雨或下雪,也總是在夜里。到了完工后,卻大雨不止,注滿了整個繡湖。那年金華地區七個縣大旱,獨繡湖灌區大獲豐收。
鄉民為了感謝孔縣令,把湖邊的土山命名為孔公墩,并請宋濂寫了一篇紀念文章,刻在石碑上,以志不忘。
地址:浙江省義烏市縣前街